&esp;&esp;他变得与众不同了起来,变得特殊了起来,最后变得越来越离不开,变得不分彼此。
&esp;&esp;程行望着眼前这个距离自己很近,就在自己旁边,自己一低头就能看到她那件粉红色的体恤下那迷人好看的锁骨,她的马尾辫高高的绑在修长白嫩的脖颈之上。
&esp;&esp;不论是迷人好看的锁骨也好,还是修长白嫩的脖颈也罢。
&esp;&esp;还是那小巧玲珑的耳朵,完美无瑕的侧脸。
&esp;&esp;又或者是这所有搭在一起成为的那个清纯且倾城的姜鹿溪。
&esp;&esp;所有的一切,此刻的程行都能尽收眼底。
&esp;&esp;如果说曾经的程行还觉得想要追到姜鹿溪真得等到大学毕业以后,有可能真的得等到三十岁以后得话,那现在,他有信心,大学就能将其揽在怀里。
&esp;&esp;那应是清风常在,明月入怀的美好季节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第226章 可惜
&esp;&esp;回到教室,众人又开始继续背起了书。
&esp;&esp;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,因此学生清晨吃过饭回来后,背的便是语文。
&esp;&esp;教室内响起的全是高中时学过的古代文人圣贤留下的经典名篇。
&esp;&esp;每一篇在中国长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都曾熠熠生辉。
&esp;&esp;姜鹿溪也在背诵着语文课本上的诗词。
&esp;&esp;整个教室里,就只有程行在做着试题。
&esp;&esp;对于他而言,语文这一科,已经不需要他再去多加复习了。
&esp;&esp;作业本上的试题,都是姜鹿溪出的很难的题。
&esp;&esp;都已经是二次复习,也是最后一次复习了,姜鹿溪针对性出的题,就变得是很困难的题了,题出的不是很多,但这些题每解答出一题,往往就要花费程行很长的时间。
&esp;&esp;他这一题就做了很久,但还好最终还是解答了出来。
&esp;&esp;看着不算草稿纸,光是解答过程就写了将近一页的算式,程行松了口气,然后揉了揉脑袋,不得不说,解答出一道这样的题,确实很费精神。
&esp;&esp;他没有再继续去解答下一题,而是先望了望窗外还在继续拍打着窗户的雨水,跟刚刚吃饭回来的时候相比,雨水显然又大了一些,下的也更急了起来,虽然还是细雨居多,但落在身上,不消片刻,也能把衣服全都打湿。
&esp;&esp;窗外的雾气很重,望不到学校后面的公园,也望不到更远处的安河。
&esp;&esp;程行眺望了一会儿,然后便向左边的姜鹿溪望了过去。
&esp;&esp;此时的姜鹿溪薄唇轻启,正在背诵着姜夔的《扬州慢·淮左名都》。
&esp;&esp;对于许多人而言,认识姜白石的人或许不多,因为他没有辛弃疾,苏轼那么有名,这不是姜白石的文学作品比不上前二位,而是姜白石的文章,只有到了高中时,才会出现,而在2011年,在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区,没有读过高中,只是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的人太多了。
&esp;&esp;这首《扬州慢·淮左名都》,程行尤为喜欢。
&esp;&esp;此时的姜鹿溪,便将这首词给背诵了起来。
&esp;&esp;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
&esp;&esp;杜郎俊赏,算而今、重到须惊。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、冷月无声。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
&esp;&esp;而听着姜鹿溪用她那清清如水的声音将这首词给背诵出来,程行只觉得一阵清爽,像是一阵清风从江面拂过一般。
&esp;&esp;因为姜夔本身就是一个深谙音律之人,《扬州慢》这个词牌名,又是姜夔首创,因此这首词也极富声韵之美,读起来如清水滴石,朗朗上口,再加上姜鹿溪的声音又带了些清冷,如甘冽的清泉一样,听着自然是好听极了。
&esp;&esp;正所谓从文人诗词文章里辨其性格,从姜夔的诗词文章里,就能知道他是一个清新隽永的人,或者是用清空高洁来形容更加贴切,而姜鹿溪显然也是这样的人。
&esp;&esp;甚至有趣的是,两人都姓姜。
&esp;&esp;姜鹿溪将这首词背完后看着程行一直在盯着她看,便道:“我很喜欢姜夔这首词的最后两句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