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思考过这个问题:
&esp;&esp;“你又不是将闾,他应当是愿意的。”
&esp;&esp;扶苏没忍住笑了一声。
&esp;&esp;他想起蠢弟弟以前为了防催婚,跟他和阿父闹腾。他就说起将闾万一以后生不出儿子,自己可以过继幼子给他,然后将闾叫嚣着他过继二兄的儿子也不过继大兄的。
&esp;&esp;结果他二兄秦高听说这件事之后,果断表示不行,他绝对不把儿子送给将闾糟蹋,把将闾气得两天没有搭理二兄。
&esp;&esp;扶苏靠在阿父身上:
&esp;&esp;“有些残缺位面的地府可以看到阳世的情况,但有些残缺位面看不见。之前长公子和秦王就看不见,这个位面的父亲他们恐怕也看不见。”
&esp;&esp;秦政知道他在担忧什么:
&esp;&esp;“无妨,朕已经叫公子去看过了。”
&esp;&esp;因为当年扶苏是和父亲一起将小阿政养大的,所以哪怕秦帝长大了,当上了始皇帝,秦政依然习惯喊他公子。
&esp;&esp;就像扶苏也依然习惯喊他小阿父那般。
&esp;&esp;扶苏自己这边往外头地府发消息,不怎么能发出去,经常发送失败。倒是秦政成功的几率比较高,所以每隔上几日都和外头有联系。
&esp;&esp;他打开聊天框,给儿子看了一眼。
&esp;&esp;扶苏看完说道:
&esp;&esp;“小阿父最近怎么那么闲?”
&esp;&esp;秦政解释:
&esp;&esp;“刚从修仙位面出来,想多休息一段时日。”
&esp;&esp;修仙位面耗时比较长,在里面待久了确实会累。扶苏至今还没去过这类位面,只去过一个神话大秦,但那个不是正经修仙的。
&esp;&esp;扶苏顿时兴致勃勃地谋划起来:
&esp;&esp;“过段时间阿父也陪我去吧?”
&esp;&esp;秦政答应了,但他觉得扶苏就是嘴上说说。他家太子总是一时兴起提出什么想法,真到了选下一个位面的时候,他就忘了,也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过去。
&esp;&esp;外头有侍者进来通传,说太子南嘉想求见陛下和殿下。
&esp;&esp;秦政颔首示意让人进来。
&esp;&esp;梓桑位面的南嘉出生在始皇帝大一统前后,但本位面的南嘉还要更晚一些。所以小孩现在才五六岁的年纪,刚失去了父母,十分惶恐不安。
&esp;&esp;南嘉的母亲是李斯的幼女。
&esp;&esp;赵高胡亥夷李斯三族的时候,按理来说不会牵连已经出嫁的女子。毕竟古代虽然对于夷三族具体是哪三族有不同的见解,但那只是不同时代的文人记载而已。
&esp;&esp;西汉人记录为“父亲、兄弟及妻子”,东汉人记录为“父亲、儿子、孙子”,三国时期记录为“父族、母族及妻族”。
&esp;&esp;要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对《史记·秦本纪》或者《周礼》的注解,而非单纯的记录自己所处时代的夷三族规则,恐怕史学界就没有争论了。
&esp;&esp;或许后朝人也不清楚之前的夷三族是哪三族,而是根据自己所在时间段的默认规则进行记载。
&esp;&esp;毕竟类似夷三族、诛九族一类的刑罚,大多时候并不在刑律里面。它单纯是上位者泄愤或者斩草除根的手段,属于约定俗成的潜规则。
&esp;&esp;别说夷三族了,就连诛九族都有争论。
&esp;&esp;那么按照时代最近的西汉记载,可能西汉的夷三族是诛杀父亲、兄弟和妻子,说不定就和秦朝的潜规则一致。
&esp;&esp;说是三“族”,实则人数并不多,是他们三个联合计算为族。又或者兄弟人数多、妻妾人数多,各成一族。
&esp;&esp;毕竟它和三国时期的描述明显有区分,三国直接说的是父族母族妻族,而非单个或者零星的对象。
&esp;&esp;李斯被夷三族之后,其子李由依然在外当郡守,领兵作战,并没有一并被“夷”,或许也能佐证这一猜测。
&esp;&esp;按照这个逻辑再看李斯幸免于难的亲眷,里头应该可以包括他的出嫁女儿、孙女、外孙女之类。
&esp;&esp;但是很可惜,李斯他和王室联姻紧密。
&esp;&esp;李斯本人年纪比始皇帝大一轮,《史记》记载他和王室联姻时,先说的长子由在外当太守,才说的联姻一事——“斯长男由为三川守,诸男皆尚秦公主,女悉嫁秦诸公子”。
&esp;&esp;可能说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