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只是从京城选拔,考中的概率还是很高的,可问题就出在,九皇叔要的不是只从京城选拔,而是向整个东陵选拔。
&esp;&esp;当时户部尚书提了一句,说只有十五个县令,只在京城招考就行了,没有必要通告其他县城。
&esp;&esp;没别的,省钱。
&esp;&esp;只招十五个县令,若是所有县城都安排科考点,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。
&esp;&esp;而现在的国库,支撑不了。
&esp;&esp;九皇叔没有说好,也没有说不好,只问了一句:“你是要告诉本王野无贤才,所有的贤才都在京城?”
&esp;&esp;户部尚书当即冷汗都出来了,再不敢说一个字。
&esp;&esp;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,本来也想劝说九皇叔,只在小范围内科考就行,不必劳民伤财,听到九皇叔这句话,也不敢吭声了。
&esp;&esp;九皇叔又不是,不知天下事的昏君,他们敢说野无贤才,九皇叔也不会信呀。
&esp;&esp;还是贺相顶着巨大的压力,小心翼翼地问一句:“王爷,若是在整个东陵选拔人才,所有县城的人都能参与此次选拔,那是让学子来京考试,还是在当地考?”
&esp;&esp;前者劳民伤财不说,有些寒门学子也负担不起路费,很有可能真的会错失人才。
&esp;&esp;除了劳民伤财外,还有漫长的等待,以及京城治安问题。
&esp;&esp;要等外地的学子赶来京城,没有两三个月不行。
&esp;&esp;届时,大量的人涌入京城,京城的治安也会成问题。
&esp;&esp;若是后者,让学子们在当地考,那就很难保证试题不泄露,也很难保证评卷的公平性。
&esp;&esp;总之,不管是哪一种,都是一件让朝廷很难办的事。
&esp;&esp;尤其是礼部尚书,他刚接下了组织科考的差事,听到这一连串的问题,只觉得头大如牛。
&esp;&esp;他原先以为,只在京城范围选拔。
&esp;&esp;毕竟是第一次,自然是从一个地方开始,有效果了才会向全国推广。却不想,九皇叔却是要搞个大的。
&esp;&esp;面向整个东陵选拔十五个县令,让整个东陵的学子都能来参加科考,这……这难度简直是地狱级。
&esp;&esp;要不是还有一点理智,礼部尚书都要撂挑子不干了。
&esp;&esp;九皇叔这简直是为难人。
&esp;&esp;“给当地官员一个月的时间,让他们在当地先考一次,择前五到前十人来京赴考。来京赴考人员由官府统一护送,统一安排食宿,并给每人五两银子的路费。”九皇叔说完,特意扫了户部尚书一眼:“有问题吗?”
&esp;&esp;“没有,没有!”户部尚书哪里敢有问题。
&esp;&esp;虽然,这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。
&esp;&esp;户部尚书忍不住皱眉,想着能从哪里省一点,就听到九皇叔说:“登基大典从简,宫中宫女、太监愿意出去的都放出去,不愿意的就从皇庄干活,宫里不养闲人。”
&esp;&esp;“废帝的妃子,家里愿意接走的,全部接走。无人接走的,愿意自立门户,你们便准她们自立门户,不愿意的也送去皇庄,婚嫁由自己。”
&esp;&esp;“后宫的皇子、公主,能独自生活的,给他们一套两进的小宅子,让他们自己过。不能独立生活的,就全部养在之前的东宫,养到他们成年,按先前的例,给他们一套两进的宅子,让他们自己过。”
&esp;&esp;“新皇年幼,不需要太多花费,新帝皇的用度削减至一成。还有,新皇的生母不必封太后,也不许住在宫中,送她去皇家寺庙,为新皇祈福。”
&esp;&esp;“削减这些用度,够了吗?”九皇叔一条一条说完,又问户部尚书。
&esp;&esp;“够,够,够,足够了。”还有多呢。
&esp;&esp;户部尚书高兴的连连点头,九皇叔虽然要求严格,但他不是甩手掌柜,也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君主,九皇叔虽然要求高,但也会解决问题呀。
&esp;&esp;宫中用度削减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,而且不是一年,是未来好几年都能多出一大笔银子。
&esp;&esp;除了今年要给参加科考的学子支出一笔银子,后面这银子就是平白多出来的。
&esp;&esp;骤然多出一笔银子,就跟天降横财没有什么两样,户部尚书已经忍不住,心里已经在盘算,多出来的这笔银子,要用来做什么了。
&esp;&esp;是给工部拨款,让他们改进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