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39节(3 / 4)

扬,这然她有些不知所措。可惜郑明明没有注意到林冬梅的表情,各种吹捧是不要钱地往外冒。

事实上,有订阅《钟山》的读者都早早注意到了《救赎》这边小说。一方面这是杂志重点推荐的小说,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注意到;另一方面则是穆寐的《狩猎》已经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,再碰到这个作者的作品就自然会多看一眼。

其实不少读者在正式阅读《救赎》之前是有所担心的,毕竟穆寐上篇小说才在几个月前发表,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接连发表另一部长篇小说,这质量有保证么?这个时代的作者那是真的讲究多年磨一剑,如果写的不好那是宁可不发的。因此很多作者可能会一年就一篇长篇;即便是中短篇,一年发表个四五篇就算高产了。

可当大家看完之后却发现穆寐不仅没有退步,反而是以一个大家都想象不到的速度飞速进步中。和《狩猎》比起来,《救赎》更像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苹果。不仅香气扑鼻,味道也是非常可口。更为重要的是,那种生涩感消失无踪。

读者们或许只是惊喜,但评论家们确实惊讶不已。一个作者从初出茅庐到成熟那通常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,哪怕是有奇遇而突然“打通任督二脉”也不是一两年就能走向成熟的。可穆寐从《狩猎》到《救赎》才用了多少时间?哪怕说《狩猎》是多年前创作的作品,那也不可能是十几年的作品吧?

但就在评论家私底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有个评论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。他认为穆寐是在风波期之前就完成了《狩猎》或至少构思出了《狩猎》的雏形,但是碍于风波时期的情况而选择了没有投稿。等风波期结束后,他才迫不及待地投出了《狩猎》。同时《救赎》也应该是构思于风波期后期,大致成稿于风波期结束后。

不得不说,这个评论家给出的时间线分析非常符合逻辑和大家的认知,于是评论界居然就自动默认了这个说法。然后大家在评论的时候自动套入这个背景,于是大家评论穆寐就默默送上一个自强不息的标签。有了这个标签,评论圈虽然对穆寐的作品是各有评价,但对穆寐本人确实赞叹不已。

等林冬梅自己知道这个说法时,她只能哭笑不得。

接待新生日常

由于此时的交通不是很便利,因此和春季入学那次一样,这次秋季入学的报到日期长达一个星期。所以对于早到报名的学生来说,他们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在学校里逛逛。当然,这对新生来说是件好事,但对林冬梅这样的老生来说就有些无聊了。

不过好在因为上学期的学习进度过于紧张,很多冬季入学的学生居然还没有逛过京城,于是大家就趁着这个机会成群去京城各大景点逛逛了。而京城的秋季也是京城最美的季节,给不少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。

林冬梅则是在报到结束后回家,然后在次日和周晓带着三个孩子去研究院附属小学报到。研究院附小的面积不是很大,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该有的设施都有。最让林冬梅满意的是,这所小学居然还有一个完整的田径场,这让孩子们在课余有充分挥洒精力的地方。

因为周晓是研究院的职工,所以三个孩子的学费是全免的,只需要缴纳书本费、午餐费等杂费。这些钱对已经是二级副研究员的周晓来说完全不是负担。三个孩子对这个学校也很满意,除了体育设施完善之外,学校还有课余的美术、音乐兴趣班等等。

说来也有趣,在没有高喊“素质教育”的现代反而是素质教育最普及的时代。但凡有点能力的学校都会组织自己的运动队、鼓乐队等等,而且就算学校师资力量有限也没关系,很多城市都有少年宫这样的官方兴趣培训机构。因为有政府的补贴,少年宫的兴趣班收费其实并不贵,很多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在周末假日有个可以学东西的地方。

在周晓同事的帮忙下,林冬梅一家五口在学校门口拍摄了一张合影。林冬梅相信这些照片会成为孩子们长大后的美好记忆。

回到学校后,宿舍里的舍友基本都到齐了,林冬梅和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假期见闻。

“冬梅姐你居然去当实习编辑了啊?”郑明明有些激动地说道。

在所有舍友里,郑明明当编辑的想法是最强烈的,所以她非常热情地追问编辑工作有哪些。而刚好林冬梅这次是伴随一本杂志创刊,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给郑明明。由于林冬梅给的经验太有参考价值了,因此其他舍友都纷纷拿起了笔记本进行记录。

此时文学系的学生最期待的就业方向当然就是作家,其次可能就是公务员、教师等铁饭碗职业。不过编辑也是可以考虑的,一方面这个职业和作家最为接近,另一方面现在的报刊都是公办,担任编辑也意味着是一个铁饭碗职业。

“冬梅姐,我觉得你可以写篇文章发在我们的院刊上呢。”赵兰兰建议道。

赵兰兰在新学期担任了院学生会宣传部的副部长,自然要给院刊做宣传。院刊校刊通常都是由学生会负责,以刊登学生作品为主。这和由学校负责的学报是不同的,两者的影响力也不能同日而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